跟著WOMENT女孩,吃美食、訪景點、挖掘在地的好故事

城市特寫> 懷舊淡水古鎮春回 再現昔日風華

17164

淡水 ,最常讓人聯想到的,不是「淡水夕照」的絢爛,就是淡水老街的「古色古香」。淡水不只是觀光旅客們、更是許多在地人,放鬆自己、喘口氣的避風港。

淡水的發展史,如同台灣歷史的縮影,過去三百餘年來,淡水在台灣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,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淡水」,淡水因開發的早,也因而留下許多豐富的史蹟,更未淡水觀光產業,增添了文藝氣息。

淡水為以前的「滬尾」,「滬」是在海濱用礁石疊成袋狀的矮圍牆,用來捕魚,「尾」則是指河流末端的河口地帶。據說是由台語諧音「雨尾」演化而來,由於當時氣候不佳、雨季長,雨總是下到淡水河口就慢慢停了,故又稱「雨尾巴」。到了清代以後,將大甲溪以北劃為「淡水廳」,日治時期設淡水街,自此以後,「滬尾」就逐漸由「淡水」取代。

晨間時候,淡水一帶已經開始熱鬧起來,街頭藝人、小吃攤販,笑鬧、腳步聲不絕於耳。除了一般人熟知的鐵蛋,淡水更有風味獨特的海鮮、魚丸,甚至供人小憩的咖啡廳、燈光美、氣氛佳的餐館,讓淡水老街的繁華,沒有任何沒落的跡象。

吃飽喝足,有時間、有興致走走逛逛,沿著淡水河,潺潺的水聲似乎在述說著那段,台灣殖民史。西元一六二九年,西班牙第一次佔領淡水,歷經荷蘭爭奪,直到西元一六六七年,鄭成功才將其「奪回」。西元一八五八年,清朝與英國陸續簽下天津及北京條約,開放淡水、打狗與基隆為自由通商港口,隔年,英國將領事館從台南遷到淡水「聖多明哥城」,也就是後來的紅毛城。

時空再次回到清朝與英國簽訂「天津條約」之時,因淡水成為國際間的通商口岸、設立海關。一八七O年在紅毛城旁蓋了宿舍,舊稱淡水總稅務司官邸,即現今的小白宮。原名「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」的小白宮,因為屬於西班牙白堊迴廊式的特色建築,也讓遊客們趨之若鶩。

悄悄的,黃昏來到,潺潺流水將旅客的視線帶向一望無際的天空。由於淡水多雨,每當雨季過後、日落時分,斜陽到了港西的一邊時,水面映照著滿天的虹霞,伴隨細雨過後、隨處可見的雨滴,淡水的夕照美不勝收!

隨著台灣社會高度工業化,此地由於人口外流、成長速度緩慢,淡水小鎮一度被遺忘,也因此保住了淡水專屬的古色古香。如今,台北人被忙碌、盲目壓的喘不過氣來,開始懷念起舊時,淡水的美,而今,「淡水鎮」高度開發,成為得天獨厚的「新市鎮」,更是躍升為台北難得且珍貴的天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