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著WOMENT女孩,吃美食、訪景點、挖掘在地的好故事

金門版「摩西分海」建功嶼,必看亮點整理!抓準退潮時間每天2個黃金時段,欣賞海上牡蠣人伴隨浪漫夕陽紅

1330

台灣版的「摩西分海」以澎湖奎壁山最為知名,其實金門與建功嶼之間也有一條海中大道,每當退潮時,這條神秘寬闊的步道便會浮現,被稱為「金門版摩西分海」。最美的景象出現在黃昏時,夕陽紅潮灑在無盡延伸的海平面上,沿著蜿蜒的步道前行,便能登上建功嶼。

建功嶼潮汐

建功嶼位於金門金城南門的浯江溪口,坐落於金門本島與烈嶼之間的海面上。漲潮時,建功嶼與本島隔海相望,宛如漂浮在海上的一顆明珠,因此又被稱為「珠嶼」。這座小島是退潮時才能到達的限定景點,每天約有一小時左右,海底的花崗岩步道會隨著潮水退去而浮現。若想登上建功嶼或拍攝「金門版摩西分海」,需把握退潮的時刻。

近一個月的「金城鎮建功嶼乾潮時間以及建議上島時間」,可以參考這裡。一般來說,每天有兩次乾潮,根據預報的乾潮時間,前後推移一小時是上島的最佳時間。如果想捕捉到黃昏時分的「金門版摩西分海」美景,則需要查看哪一天的乾潮時間與夕陽下山的時刻剛好重合。

建功嶼潮間帶

由於潮汐現象形成的海上步道,又稱為潮間帶,這裡是最容易親近、觀察和欣賞海洋生物的地方。因此,來到建功嶼的必看亮點之一,就是在泥灘中發現各種潮間帶生物的蹤跡。

走在這條約500公尺長的石板路上,眼前是橫行的招潮蟹和在泥灘裡悠然自得打滾的彈塗魚,享用著營養又豐富的有機碎屑,整個潮間帶熱鬧非凡,補食的鳥類也把握時間飽餐一頓。

還可以留意尋找圓形渦輪狀的淡黃色花斑蜑螺,殼上帶有黑色條紋,這可是台灣海岸見不到的金門特有種。

建功嶼牡蠣人

再往前走,會看到建功嶼知名裝置藝術,石板道旁的高大《牡蠣人》。

2013年,芬蘭籍藝術家馬可·卡薩格蘭(Marco Casagrande)來到金門,品嚐當地的石蚵料理,並親身體驗了以採石蚵為生的傳統生活方式,從中獲得靈感,創作了《牡蠣人》。

這座雕塑旁邊就是一大片石蚵田,金門少數仍保留最傳統石條養蚵的景象,以金門大橋為背景的石蚵田更是近幾年才有的獨特美景。

石蚵田越來越少見的原因,一方面是因為從事養蚵的人家逐漸減少,另一方面則是金門海邊的反登陸樁「軌條砦」,意外成為養蚵的理想設施,取代了傳統的石蚵田。3公尺高的《牡蠣人》雕塑取材靈感,就是來自這些「軌條砦」的軍用鐵條。

以鋼鐵製成的《牡蠣人》雕塑上布滿沖孔,當夕陽西下時,陽光餘暉穿透雕塑的身體,形成一幅極為奇特而美妙的畫面!

建功嶼歷史

沿著石板步道登上建功嶼,這座位於金門島西岸的潮汐島,面積約500平方公尺,早在清末民初時期曾經是痲瘋病人的安置地,因此當時被稱為「痳瘋島」(汰孤礁)。

1949年,由於其戰略位置位於浯江外海,在兩岸對峙期間被軍隊駐守,成為防守對岸搶灘的重要碉堡。

台海戰役期間,該島扮演了監控金門與烈嶼之間水道的關鍵衛哨,堅守著「建功砥柱」的象徵意義。直到1960年,這座島嶼才正式更名為「建功嶼」。

建功嶼鄭成功石像

建功嶼上的一大亮點就是這座巨大的鄭成功石像,這是2008年福建省贈送給金門的禮物。據說鄭成功望著的方向,正是對面廈門鼓浪嶼上另一尊鄭成功石像。

建功嶼的海景在夕陽映照下美得讓人流連忘返,但別忘了留意潮汐時間,記得在漲潮前趁早返回金門本島,以免被潮水困住。

建功嶼周邊景點

如果還有時間,可以順道去看看旁邊的「金門延平郡王祠」。這座仿古宮殿建築,佔地約300平方公尺,祠前還有一座刻著「忠肝義膽」的牌坊,視野相當開闊,曾是鄭成功海上觀兵的地方。

 

延伸閱讀

金城鎮景點、美食、住宿

金門版「摩西分海」建功嶼,必看亮點整理!抓準退潮時間每天2個黃金時段

翟山坑道,金門最具代表性地下坑道,探索花崗岩打造的地下堡壘

「後浦16藝文特區」閩式酒館超chill!後浦商圈老街一日遊,清末中藥行買最純胡椒粉

【樸食 À table】推出金門特有「孔雀料理」菜單!在地食材與進口食材變身「新義法料理」

金城水頭聚落住一晚,民宿推薦「歇會兒」閩式古厝!吃金門特色buffet早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