辦桌是台灣傳統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,舉凡婚宴喜慶、逢年過節、尾牙春酒,甚至是公司聚會、家庭聚餐都適合擺上一桌,大夥兒圍著滿桌的「台灣味料理」,彼此勸菜、噓寒問暖,熱絡的氛圍,讓每道家常菜吃起來都是山珍海味。
台菜餐廳講求的不只美味、更是人情味,為了讓每個人心中難忘的家味無所不在,饗賓餐旅集團在2020年中推出「真珠 台灣家味」台菜品牌,兩人就能成桌的樸實價格,也吸引許多年輕人將「真珠」列入聚餐餐廳的必訪選擇當中。
家味,是每一個人的專屬記憶,而最能具體化形容「家味」的代表,莫過於餐桌上,一代代手藝傳承的台灣料理,我們習慣稱它為「家常菜」。
台灣家庭的日常菜餚多元且豐富,除了受到族群影響,環境也造就各地區的獨有特色台灣味。餐桌上的主食四寶:古早味炒米粉、什錦海鮮粥、海鮮米粉湯,抑或是加入蝦米、香菇、油蔥的客家雙色鹹湯圓,都可能是你我心中最熟悉的家鄉味。除了單點料理,也貼心設計雙人套餐以及四人、六人套餐。( 詳細菜單請點這裡 )
為了讓離家在外的遊子,能透過追尋難忘的味道,讓思念得到些許慰藉,饗賓餐旅集團匯集了台灣阿嬤的好手藝,創立了「真珠 台灣家味」這家新餐廳,讓台灣一道道傳統菜餚重現餐桌。也讓許多不太下廚的都會女性,也能在異鄉外地嚐到記憶中的懷念家味。
走進「真珠」,50年代老沙發、銅製桌燈、老式電話,牆上掛著舊時餐廳常見的菜單牌,你又認得出幾道呢?這個暖調的用餐環境,充滿懷舊感卻又比兒時記憶奢華。
古銅色燈罩打出溫暖黃光,復古鐵花窗隔出了包廂,8人至10人一桌,共容納2桌、20人左右的包廂空間,特別適合家族聚餐,或是姊妹的私密聚會。過往在家裡飯桌上吃媽媽煮的菜,天南地北地聊著、彼此無話不談,就是這種家的感覺。朋友聚會談起每一道家常菜,竟也不自覺互相分享起小時候的故事,原來家鄉菜,不僅可以思念,還能拉近與彼此的距離。
「真珠 台灣家味」雖然主打阿嬤手藝煮的菜,但其豐富度卻超過了我們的人生經驗。仔細想想也是,台灣料理從日治時期開始被定義,至少傳承三代的百味,積累了多少故事與情感,即便如此,終究是生活在同一個場域,因此眼前的每道料理都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。
今天的復刻家味就從這盤招牌白斬雞開始品嚐吧。
以歷史的軌跡來看,16世紀以前,台灣靠山地區的原住民,就將捕獲山雞以水煮的方式來料理。以前家裡的餐桌上,也常出現這道冷盤菜色,但吃的時候都得在骨頭間找尋雞肉,齜牙咧嘴地總吃得不過癮。
「真珠」的白斬雞比媽媽貼心,已經先去骨,沾點辣椒醬油或蔥油醬就能塞入嘴裡,晶瑩剔透的雞皮Q滑不膩,雞肉新鮮充滿彈性,醬汁充分扮演著提味角色,兩者合而為一竟讓人吃出滿足感!
時間軸來到清領時期,閩南人、客家人陸續移民來台,也帶進了他們的飲食文化,香甜軟糯的「炸芋棗」、紅糟料理作法、吃湯圓的習俗等。
外酥內軟的蛋黃芋丸是以前初一、十五拜拜時,媽媽最常準備的料理。她總會犒賞一顆剛炸好的芋丸,給在廚房幫忙的我,越燙嘴的芋丸越好吃。所以來到「真珠」又忍不住多嘗幾顆,細緻甜糯的芋頭餡兒包裹著蛋黃,鹹香甜蜜的滋味,與我印象中的美好相去不遠。
紅糟肉也是拜拜完,就能直接上餐桌的美食,只是這道料理,許多家庭都是買現成的再加熱。
在「真珠」能品嚐到現點現炸的香酥紅糟肉,不僅肉汁飽滿,片片厚厚度一制、皮肉不分離的細節,讓每一口咀嚼都帶著剛剛好的紅糟淡淡酒香滋味,搭配酸酸甜甜的蘸醬,整體味道更加厚實。
客家料理也是經典台灣味代表,尤其是五花魷魚小炒,堪稱色香味俱全的客家小炒,不僅是客家媽媽的拿手菜,更是台灣家庭常見的下飯菜、下酒菜。
說到下酒菜,就不能不提魷魚螺肉排骨湯這鍋經典的酒家菜。酒家菜又稱官菜,源自日治時期,日本人在北投蓋了許多溫泉會館、酒店,是當時政商名流社交、聚會的場所,因此也孕育出使用高檔食材,像是採用日本製螺肉罐頭、鮑魚罐頭及魷魚、魚翅等乾貨,製作出來的精緻宴客菜。
在還不了解「魷魚螺肉蒜」的由來之前,我就特別喜歡這鍋甜甜的鮮湯,這鍋湯或許不是當年台灣人餐桌上的家常,卻是現今正港台灣菜代表之一。
除此之外,日本人也引進了芥末、美乃滋等各種調味料,海鮮涼菜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大眾化。「真珠」這道相當吸睛、擁有華麗外貌的蛋黃中卷。Q彈十足的中卷包覆著滿滿鹹蛋黃,鹹度溫和、蛋香突出,搭配甜而不膩的美乃滋,整體口感濃郁鮮滑。
各種飲食文化的融合,蛋黃中卷、蛋黃芋丸、白斬雞或黃金蝦捲等開胃料理,都成為早期辦桌菜單中常見的前菜,或是餐桌上吃著好玩的美味小點。
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,中國八大菜系也快速融入台灣飲食,像是紅燒魚,以往餐桌上通常吃到的是魚身肉厚、價格平實的吳郭魚。「真珠」這道台味紅燒赤宗,光是食材就下足重本。與石狗公、馬頭魚共列「深海三寶」的赤宗,肉質細緻扎實,也沒有臭土味。
這款紅燒魚沒有印象中的重口味,反而是以適量的鹹提出魚鮮,原本僅是配飯的紅燒魚,細細嚐來竟也有層層韻味。
接下來這道紅燒拼選組合(豬腳圈、滷肉、滷鴨蛋、豆干),一端上桌大家的回憶又立刻湧現。
在那個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年代,說的是經濟起飛,更少不了的是勤奮節儉的台灣人。一鍋紅燒肉就能頂一碗飯,是職業婦女兼顧家庭的救星。老滷汁捨不得丟加新料再滷,總說老滷汁味道才陳才好,吃得雖香卻也膽戰心驚。
「真珠」的食材講求新鮮,滷汁湯頭的味道卻也沒有因此打折,後來我問媽媽關於老滷汁一事,她也說早就沒有老滷汁了,每次都是煮新的一鍋。
關於台灣人節儉造就的美食,韭菜花皮蛋也是經典一例。當時一位在台灣開川菜館的老闆,常有用剩的韭菜花,因為捨不得丟掉,就搭配備料剩下的肉末、皮蛋以及蔭豉、辣椒等拌炒給員工吃,後來頗受好評,餐廳索性推出這道料理,俗名為「蒼蠅頭」。
「蔭豉」是台灣菜很常使用的調味料,因為它有獨特的鮮鹹味,在早期物質不充裕的時候,只要添加些許都能替菜餚鹹香加分。後來許多料理都會加入蔭豉,像是這道蔭豉鮮蚵,當蔭豉碰上海鮮,就完美地扮演著配角,幫助提味、提鮮。
綜合黑白切的由來,也有異曲同工之妙,早期台灣小吃店、路邊攤備料時,總會剩下豬的嘴邊肉、肝連等邊邊角角,為了不浪費,老闆就會簡單川燙當小菜,但因為沒有固定的菜色及份量,老闆就依照客人預算隨意搭配。
將食材切小、切碎,起因於舊時製作這些小菜時,只有零碎的食材可用,「真珠」不僅復刻了這些美食,更巧妙運用它原本切塊、切丁的原型,著重在大小、厚度的一致,提升了調味的均勻度、口感也更加極致。讓家常菜不只吃到家味、更吃出精緻口感。
麻油料理也是經典「古早味」,老一輩物資缺乏,通常只有女人坐月子或體虛時,才會用麻油煮蛋調養身體,現在則變成了冬天進補必吃的美食。
麻油本身有股醇厚的味道,以前是主角、現在變配角,搭配老薑一同爆香,再放入主食材補上加補。像是搭配雞佛、松阪豬的麻油雙寶,食材可以多樣豐富,因為只要聞到麻油香,就像冬天時媽媽特意準備的食補料理,吃在嘴裡、暖在心中。
一整桌的台灣菜,總有幾道是我們印象中的家常,另外幾道則帶給味蕾滿滿的新鮮體驗。但有些記憶是相同的,熟悉的醬色代表著下飯、不成套的碗盤是媽媽不拘小節的可愛。整桌料理我們吃得有滋有味,舉起的筷子就沒有放下過,彷彿再多吃幾口就能讓思念的濃度減弱,吃飽後又能充滿能量往前走。
下次想家時就到「真珠 台灣家味」試試吧!又或者想尋訪一頓巧而精緻的台灣美食,也可以細細品嚐「真珠 台灣家味」的豐富菜色,這裡的複刻傳統家味的菜單,巧妙在細節中埋下變化,讓人情味昇華成更極致的美味。
店家資料 真珠 台灣家味( FB粉絲團 ) 地址: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1號B3 ( Google地圖 ) 訂位專線: 02-25526898 營業時間:11:30–14:30、17:30–21:30(週一~週五)、11:30–15:30、17:00–21:30(週六、週日)